-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隐匿的引力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成为近一阶段艺术界一个热议的话题,而“应力场”作为一个物理概念的引用,策展人极其敏感地抓住概念转换的切入口,以视觉的方式来呈现和提出问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成为近一阶段艺术界一个热议的话题,而“应力场”作为一个物理概念的引用,策展人极其敏感地抓住概念转换的切入口,以视觉的方式来呈现和提出问题,为观众构建了一个通往应力场的视觉通道。不同视觉场域里的“应力场”在展览叙事中碰撞,这种碰撞震裂、引爆出更多的话题。在抽象概念的外表之下,观众更易剥离固有概念,并发现其本质和产生新的思考维度。驱使观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反观今天的文化、文明冲突、身份认同及世界文明秩序的重构。很显然,这场视觉应力场的入口只有一个,而出口却不止一个,这是一个隐匿的引力场。
那么,隐匿的引力场又会如何让我们发现隐匿的美术馆、隐匿的思想和隐匿的延续呢?
一、叠加的合力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以主策展人冯博一为梯队,王晓松、张婷、魏皓啟(新西兰)、严舒黎、夏梓组成策展团队。这是一次多视角的策展合力,同时也是美术馆团队与策展团队的合力。
当代艺术的策展人和批评家不但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自身经验、立场和认同与他们的展览计划和观念息息相关[1]。因此,当多视角的策展视野同时作用于“应力场”,自然会催生出更多元的选择和表达。
如果说2014年“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再现代”(由湖北美术馆自主策划,邀请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共79位优秀艺术家参展),讨论中国性及如何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承接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中国与世界,并对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中国主体性的再认识提出思考[2],那么2017年“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则提出了一个物理学概念。其概念首先体现在国际视野内的反观;其次体现在艺术家及作品的构成——邀请了中国及来自其他14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其中包括当代艺术前沿的俄罗斯AES+F小组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而且,此次参展的国外艺术家均是第一次参加“美术文献展”,国内艺术家除个别外也是首次参加。这无疑给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来自外界或内心的不同的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甚至不安状况的现实依存,讨论不同境遇中个人对现实生存实在属性的不同感应[3]。不同维度的视觉叙事从展陈空间、作品、观众之间的关系构建起视觉应力场的文本,形成新的阐释。国际性的视野与拓展在叠加的合力下,相互独立,又在平行、交叉、渗透中互为转化。除了展览本身的拓展外,美术馆与艺术家之间也存在一种国际性的、互为传播的关系。在我们讨论艺术家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时,这种互为传播的关系总是隐含其中的。
美术馆不仅自身要成为一个可以开放思想和学术、可以在自由民主的争论中发展美术馆自身的学术立场和影响力的平台,而且应该为社会公众和知识界提供一个轻松自在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生长、生产着多元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这样的空间应该是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教诲之地与互动场所[4],叠加的合力聚集了更为多元、多维度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作为湖北美术馆三年展品牌之一,“美术文献展”注重文献性和研究性,通过四届展览的成功举办,其系列性、发展性的学术价值也产生了叠加的力量,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历史的、在场的文本,亦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看的叙述文本。
左·《东西之遇:璧合珠联》 君士坦丁 装置 混合媒材 80cm×320cm 2016年
右·《印象》 艾莎·比约克 数码摄影 立体玻璃球 60cm×170cm 2013年
二、反思的驱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可以称之为“视觉知识分子”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充满了视觉性,充满了观看和倾听[5]。那么,如何提供多元的文化知识服务是美术馆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面对不同的策展方式,美术馆人的立场与角色该何为?无论是美术馆独立自主的策展项目还是邀请独立策展人策展的项目,美术馆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源于展览的品质,一方面离不开具备独立思考的美术馆人,而反思的驱力所在即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推进展览时如何平衡不同关系的不同诉求?如何调整作品、空间、观看之间的相互关系?美术馆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面对问题就会失去话语权和把控性,更无法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优化设备配比需与前沿当代艺术发展同步。通过“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反观我们的硬件设备,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当然这也给策展人、美术馆人提出了应变能力的考验,即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推进展览呈现。但是展览设备、技术的支持仍然是保证一个高品质展览的必要条件。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0/072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