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金景鸿访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金景鸿《日落园》 纸本综合材料 39cm×54cm 2016年 《美术文献》(以下简称“美”):在最近几年你的画面逐渐变得“立体”,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一特征的发生? 金景鸿(以下简称“金”
金景鸿《日落园》 纸本综合材料 39cm×54cm 2016年
《美术文献》(以下简称“美”):在最近几年你的画面逐渐变得“立体”,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一特征的发生?
金景鸿(以下简称“金”):你说的“立体”是指在作品表面的凸起效果么?如果是,那这个“立体”其实从2009年起就在我的一些纸本作品上体现了。那个时候,我使用过很私人生活中的东西,在画面的处理方式上也是比较感性的,本能的。在当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情绪释放和态度表明。这几年在我的作品中确实有一些比如木片、条、pvc片、纸和生活中现成品等材料。但现在对于材料的处理我认为是一种更加自制的、客观的分类说明。好像是记录一个我不断分解、重组自己的过程。我这几年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把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连接起来。我将绘画的观看方式、思维模式、动作笔触,或者是借助图片影像转换的方式转回到我大学时期所学的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中去。用一种更为设计的、工作流程式的方式去不断探索建立我的创作模式。如果真的说立体,那我自己认为,就如同一出戏剧一样,在如今我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剧本(脚本)、时间、空间、行为动作等因素,开始逐渐变得立体了。
美:对于这种渐变,你的朋友们有没有给你一些评价?他们怎么看?
金:我的一些画画的老师朋友,或者是我的家人他们会觉得看到了我自身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是趋于更加清楚的方向并投射在作品上。这个清楚看我们怎么去理解。不是说清楚就是画得好。其实我觉得通过画画这件事能把自己的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比有时侯画出一张所谓好的作品更能叫自己踏实,得安慰。我很珍惜这个变得清楚的过程。
美:所以你的观看方式同样基于你对自身习惯的探寻。
金景鸿《白亭远山》 布面综合材料 60cm×80cm 2016年
金:我在高中开始学习画画时,我就是画不准形。比如石膏雕像,人像素描。我画素描头像,我看到鼻子左右两边的形状是差别很大的,我就用圆的感觉和方的感觉塑造了两个鼻头,但显然不符合试卷的标准。我高中时期以为我是在观看能力上有缺陷的。但是很感谢我高中有位老师,他说其实鼻子两边是很不一样的。你没有能力去达到试卷的标准,那就要自己训练一种能力去达到你看到的那个精准。所以从上了大学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就按照自己的“缺陷”观看方式去创作作品。
美:简单说一下你的生活组成吧,或者说说你一天内的时间分配比重。
金:我每天都会在工作室工作8个小时,现在晚上是不画画的,为了保护眼睛和有规律地作息。但是会用电脑做一些计划、稿子之类,或者是把白天的工作内容拍照,导入电脑,用软件修改,分析。每天模拟规律的上班状态,不过分依赖于偶发的灵感和状态,而是按照工作计划相对理性地来执行自己的计划。我现在还在给六岁左右的小朋友上一对一的艺术课。孩子们在绘画,制作的过程会给我很多的启发。周末就在家里陪老婆孩子。有时也会看一些展览。我也是基督徒,所以除了画画作为我的本职工作外,我是基督徒,每周会去礼拜。每天读圣经,祷告。我认为我的画画和我的信仰、家庭、朋友是一个整体。甚至画画是服务于其他的部分。
美:感谢上面坦诚回答,下面是四个与日常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最近在看的书籍?
金:每天都读圣经。还要看一些幼儿绘本、儿歌、故事书,陪我孩子一起读。
美:今年创作的作品数量大约有多少?有销毁不满意作品的习惯么?
金:今年的创作基本上是完成了两个个展和博览会。自己平时也会画大量的纸本稿子和用软件做效果图,还有写创作计划步骤说明,有些不太满意的就自己放起来了,当作案例分析。
美:明年的创作计划?有考虑过制作装置类型的作品么?
金:明年我要换新的工作室,我希望我的作品和我的创作空间能关联得更有意思。装置作品以后在合适的节点会自然出来。我自己也很期待。
美: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你觉得绘画的潜力在何处?
金: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绘画作品。但是我现在最喜欢的艺术家是Thomas Ruff。所以很有意思。其实我自己也是在从绘画转换成一种新的可能性作品,也可能到最后又回到绘画。我们每一天很具体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那个更清楚、更准确的时刻。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0/073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