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力群文学作品的价值探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以往对力群的研究大多是从版画艺术的角度入手,探讨其版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及其历史价值,而忽视了力群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开始文学创作,一直延续到
以往对力群的研究大多是从版画艺术的角度入手,探讨其版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及其历史价值,而忽视了力群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开始文学创作,一直延续到2001年,他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七月》《立报》《文艺阵线》等进步刊物,得到艾青、茅盾、冰心等人的高度赞誉,出版自传《我的艺术生涯》、散文集《马兰花》《晚霞集》《余晖集》、小说集《我的乐园》《野姑娘的故事》、诗集《力群诗选》等著作,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所以,有必要对力群先生文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专门研究,这样才能够全面反映力群先生完整的艺术人生,并且深入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力群先生在其自传开篇写道:“我经历了祖国的一个苦难、不幸、战斗和新生的伟大的历史时代,因此我的艺术生涯也不能不和祖国的坎坷多难的命运血肉相连。”[1]1他文学作品的源泉是他所经历和见证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所走过的坎坷发展历程,所以,他的文学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回应。尽管文学作品并不同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但是文学以感性的方式认识世界,在对历史进行演绎和重构的过程中,往往超越历史事实的表征,进一步对历史进行价值判断,文学中的历史叙述才是对历史更为有效的阐释。在他跨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他的文学作品如同一部丰厚的历史文献,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阐释历史。
一、力群的文学生涯
力群先生是一位艺术素养极为全面的艺术家,他一直认为,艺术并不是描摹现实的表象,艺术创作需要大量生活和知识的积淀。所以,他深入生活实践,大量阅读书籍,在艺术的各个领域进行探索。他除了从事版画艺术创作,还撰写美术评论,翻译俄文著作,创作小说、杂文、散文、诗歌。
文学创作是力群先生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时代,力群就有阅读的习惯,古典文学,西方名著,苏联革命文学,鲁迅、冰心、丰子恺的作品他都爱不释手,这为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础。他在国立杭州艺专时期已经开始撰写小说,虽未发表,但已经启动了他文学创作的历程。1933年10月,他参与组织进步艺术团体木铃木刻研究会被捕入狱。在监狱的一年时间里,他深感现实政治的黑暗,但并未意志消沉,而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在文学方面作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出狱之后,力群看到《立报》上发表的时局评论文章,深感国家正处于危亡之时、民众正处于水生火热的处境中,为现实所触动,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1935年到1939年期间,他发表了十余篇纪实性的小说和散文,代表性的作品有《从武汉到湖州》《他们全开到前线去了》《塞家村》《行军在吕梁山中》《野姑娘的故事》《杜妹的罪行》等。1930年代的时代主题是救亡与启蒙,力群先生的作品是面对备受欺凌、多灾多难的旧中国社会而发出的呐喊,他以笔代刀,表达对社会大众的同情,对现实黑暗的控诉。力群先生的文学创作和他从事版画艺术一样,都是力图从“为艺术而艺术”的狭隘格局中走出来,完成“为普罗大众而艺术”的历史使命。
在鲁艺执教期间,他现场聆听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影响,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文学更是情有独钟。他旁听周立波的《名著选读课》,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甚至还一度有了专门从事文学而放弃版画创作的念头。这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有诗歌《布谷鸟》、文学评论《略论〈祥林嫂的死〉——就商榷于默涵同志》《三谈〈李有才版画〉》、小说《父母》等。虽然这时期他极为喜爱文学,但主要精力仍在版画方面,文学创作数量不多,而此时有限的文学作品却表明了他以《讲话》精神为原则,树立了艺术创作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从事文字编审工作,撰写评论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主要发表的文章有《中国的版画》《如何看待工农兵美术创作》《论木刻创作诸问题》《谈体验生活》《〈加勒比海上的英雄〉赞》《群众爱看的幻灯片〈两个队长〉》等,还根据1957年访问苏联见闻出版纪实文学作品《访问苏联画家》,翻译了三部苏联文学作品《达·杜宾斯基》《尤甘夫》《女教师的笔记》。这时期力群先生的主要精力在美术评论方面,所写和翻译的文学作品也大多和美术相关。这时期也是力群先生美术创作和文学创作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0/0731/430.html
上一篇:美术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下一篇:陈波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