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张辉访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张辉《唐陵系列——壹之景陵仗马》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9年 张辉《唐陵系列——壹之建陵鸵鸟》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8年 《美术文献》(以下简称“美”):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摄影
张辉《唐陵系列——壹之景陵仗马》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9年
张辉《唐陵系列——壹之建陵鸵鸟》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8年
《美术文献》(以下简称“美”):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摄影赛事之一,久负盛名的索尼世界摄影大赛(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SWPA)今年收到的投稿数量和入围作品的数量都打破了同类赛事记录,您以《唐陵》系列作品赢得了专业组建筑类第二名,我们特向您表示祝贺!请问当初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开始了《唐陵》系列的创作?
张辉(以下简称“张”):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摄影比赛之一,今年有来自186个国家的23万幅作品,我的《唐陵》作品能够在众多参赛者中获得专业组二等奖,感觉到真是非常幸运。
我生长在西安,虽然自小受到“城墙文化”的熏陶,但对西安的了解,也多是从书本和博物馆中来的,极少真正感知这文化的真正魅力。关注和拍摄 “陕西帝陵”,说起来应该始于2006年与老友王奔先生酒后夜探西安杜陵原的明代陵墓雕塑那一次,陵墓雕塑在原野中依稀只见轮廓,也许是夜与酒的力量,历史的时光隧道在此时被猛然打通,从中我才真正感知这个古城有太多被大家所遗忘的文化,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正视。由此,我开始拍摄陕西帝陵遗存。
美:我们知道您熟悉当下各种摄影技法,并出版有《数码单反摄影实用指南》《大学摄影教程》等图书。在这个胶片、暗房已渐渐被遗忘的时代,您的《唐陵》系列由数码到中幅胶片,再到最终使用传统工艺完成,您把许多人印象中黑白飘忽的历史,拍出了坚实的触感和饱满的色彩,这拍摄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使您最终选择这样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影像语言呢?
张:其实,我不是先学习好技术,再去创作的。而是由于画面艺术语言的需要,在作品创作中逐步了解技术的。《唐陵》系列是随着我对陕西陵墓雕塑艺术的进一步了解,在拍摄手法上,也由用数字相机拍摄时简单的考虑构图和光线,逐步过渡到选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加外拍灯光,到最终使用传统工艺中的“蓝晒”、“蛋白”和“湿版”法来表达自己的影像语言。这期间,照片制作的时间也由一天拍摄若干G文件,变成一天只能做一张照片,甚至数天在工作室仅仅制作一幅照片,在经历了无数失败与磨难后,摄影使我逐渐安静下来,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仔细思考影像呈现的多种可能性。也许,慢慢地阐述和慢慢地表达,更能逐渐明晰和梳理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态度。所以,技术并不重要,如何表达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为何选择传统的摄影方式来表达传统的唐陵文化,我很赞同评论家海杰曾经说:“张辉启用了‘蓝晒’和‘蛋白印相’这些同样业已没落的工艺,来和这些唐陵中的石马、石像、石狮以及石柱相遇,这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的相遇,更是一种共有的惺惺相惜的悲剧命运的重逢。”当然,我真的不希望这种悲剧化的命运发生在我们当下,我更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挽留那即将涣灭的传统文明的印记。
另外我想,文化总要有人传承下来。传统工艺就是摄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摄影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更是一个教育者份内的使命所在。
美:您是否一直在关注着唐陵相关的一切,对您来说,《唐陵》系列的拍摄意味着什么?这个系列的拍摄还会继续吗?
张:是的,我一直在关注着唐陵。对于我来说,《唐陵》系列作品,有如我身体中的血液般,它甚至是我生命中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坚持用自己的视角去进一步认知唐陵,用静态摄影、动态摄影以及三维扫描、动画和新媒介等综合手段去阐述唐陵文化。在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中,起初仅是期望以传统的视觉审美突显唐代陵墓雕塑的宏伟气势和深厚的历史蕴蓄。在拍摄过程中,感知到这些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酸雨侵蚀、风化,以及盗贼侵扰、农用耕地的进一步蚕食,同时它们多处于偏僻无法开发旅游难以进行保护等诸多的困境。这时,我就考虑如何将这些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篇章的代表物,而现在正日渐颓废的唐陵雕塑,通过数字的形式去永久性地储存,并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平台的方式,让更多人发现唐陵、了解唐陵,最终达到保护唐陵的目的。
张辉《唐陵系列——壹之建陵翁仲》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8年
张辉《唐陵系列——壹之建陵翁仲》 无酸打印 尺寸可变 2009年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0/080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