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民国时期美术文献资源整理工作现状及建设以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民国时期美术文献资源整理工作现状及建设*——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美术学院科研规划项目“民国时期艺术文献整理工作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民国时期美术文献资源整理工作现状及建设*——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美术学院科研规划项目“民国时期艺术文献整理工作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XJA026。
民国时期是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而美术文献就是这一特殊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太多的民族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美术文献,数量可观,学术价值很高。
1.1 美术图书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美院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美术图书有:全国美术展会委员会编辑,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的《美展特刊》(古、今二册);南京路文明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的《中西画集》,图文并茂且权威形象地再现了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完整、真实状况;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出版的《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书画集》《现代书画集》《现代西画图案雕刻集》《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会刊》《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品目录》等图书,集中地反映了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盛况。此外,李扑园等著,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刘海粟著,民国十年(1921)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是中国有史以来系统研究近代中国美术和日本美术的奠基之作[1]。
1.2 美术期刊
美院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有民国九年(1920)四月,创刊的《美育》、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创刊的《教育杂志》等教育类杂志。此外,还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创刊于上海的《现代美术》,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创刊于上海的《美术生活》,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创刊的《国画月刊》《青年艺术》等美术类专业杂志。这些美术期刊的创刊,对研究民国时期美术事业发展脉络有着重要意义。
1.3 画报
美院图书馆馆藏早期的画报有1909年创刊,由上海环球画报社编印的《图画日报》,1907年创刊的《神州画报》,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民国七年(1918)七月,创刊的《北洋画报》,民国十五年(1926)创刊的《良友画报》,民国十八年(1929)良友版的《文华》等。其中《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内容?“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等,生动地展现了晚清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涌动和社会变化,对艺术及服装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2]。鲁迅一直将《点石斋画报》及其主笔吴友如的画作看作是海派文艺的典型,并评价其画作“真是勃勃有生气,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著名学者郑振铎则称赞《点石斋画报》“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3]”。
2.1 馆舍条件落后,专业保存设施匮乏
美院图书馆与国内许多综合性院校图书馆相比,馆舍条件一直较为落后,由于地处南方春季的梅雨季节潮湿、夏季高温多雨,这种南方特有的气候环境对馆藏文献是种巨大的考验。且民国时期文献一直处于长期搁置、无专人监管的状态,导致书籍上积聚大量灰尘,严重地影响了书籍的通风透气,加快了糜烂的速度。如2003年笔者曾经借阅复印李扑园的《艺术论阅》,在经历了1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大部分已经残缺。民国时期美术文献由于存放的环境没有改善,导致霉变、虫蛀、鼠咬,加之该时期纸张酸性过大,更易酸化,纸张越来越黄,非常脆弱。
美院图书馆民国时期美术文献也跟现代图书一样存放于普通的书架上,没有购买吸湿、隔潮、防虫等相对专业的保护性书柜进行存放,库室缺乏恒温恒湿的空调、除湿器等保护性设备,他对延长这些旧文献的使用寿命十分不利。
2.2 开发整理速度过慢,修复措施不当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古籍修复的一个基本准则。民国美术文献“自身”就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物。民国文献采用的是双面印刷,托裱手段几乎派不上用场,如果技术不过硬,反而会把厚件“俢死”。美院图书馆在修复民国美术文献时,由于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等因素,造成了部分书籍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出版的《鼎铭的画》,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出版的《丹青引》等珍贵文献,都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人为因素的损坏:或把书袋卡黏贴在附有作者、编纂者、出版日期、版次,以及出版社等重要信息的版权页上,或直接将版权页托裱覆盖,甚至是把残损的版权页直接裁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珍贵资料的利用价值,因为版权页历来是文献的名片和护符,为著作者、出版者、发行者、购书者,以及版本学者所倚重,是他们了解、认识、鉴定一种文献的重要依据。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1/0306/701.html
上一篇:艺术北京访谈
下一篇:浅谈互联网时代职高美术教师的情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