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美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建筑的美观性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建筑设计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既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也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精神,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建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建筑的美观性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建筑设计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既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也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精神,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建筑在满足实用性与安全性的同时,能增加美观性,所以,建筑单位对设计方案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必须将美术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从建筑的发展形势来看,实用、安全、美观的建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建筑设计师必须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使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一)建筑设计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基础,也是施工的前提,没有健全的建筑设计,就无法建设出优质的建筑,而好的建筑设计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与底蕴。好的建筑可以美化周围的环境,而且还能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建筑设计不但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建筑设计的水平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建筑施工前需要先对设计进行审核与筛选,只有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案才能投入使用。
(二)建筑设计的要点
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需要把握各个要点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也逐渐成熟,而且其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重要,是施工过程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施工完成后审核的主要参照。建筑设计是在施工前做出的,其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改,所以,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而且建筑设计必须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如果一味追求个性不注重实际的话,会给施工带来很多麻烦。另外,现代施工设计还需要具有独特性与美观性,这样才能达到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的要求。
二、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要点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筑设计比较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且建筑设计比较统一,很少出现变化,所以城市中的建筑比较雷同,缺乏辨识度。而现代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很多因素,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美术作为目前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一项备受人们重视的环节,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设计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涉及到各种设备的安装布局的环节,这种安装和布局之间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也决定着建筑物美观性的存在。在设计中要结合房间的住户需求、形状、颜色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为基础进行全面推敲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组织出科学的空间构思图,并针对这些构思图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
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学习作画自始至终都应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关系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处理好装饰设计中的各种关系。这些美的法则都是在学习美术时需要掌握的内容。
(二)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
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各种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是指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措施要求。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严格,确保画面主体形象的准确判定,使得在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严肃处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在画面的处理之中要尽量确保画面的准确和清晰,对各个线条比例要严格地控制。
(三)建筑绘画色彩的特点
室内外设计均属于环境艺术。在色彩的处理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理和心情的波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室内外设计方面人们比较注重对室内的各种色彩搭配要求,对室内物品的陈设和色彩搭配要求都不断地进行处理,使得在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环节要求。
(四)各个环节一体化布局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1/0524/767.html
上一篇:中国美术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