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加强合作交流 共同书写成渝美术新篇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凌承纬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凌承纬,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四川新兴版
凌承纬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凌承纬,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画笔下的寻找》《现实主义之路》《时代与艺术》《现实主义的选择》等著作。
前不久,川渝两地文联正式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开展“沿着总书记扶贫的足迹——川渝艺术家助力脱贫攻坚采风写生”“第三届成渝当代艺术跨年展”等系列活动。
其实,川渝之间的美术交流渊源深厚。不少重庆艺术家创作生涯的起步、成长阶段以及取得的成就中,都闪耀着巴蜀历史文化光芒。
就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说吧。很多人都知道这幅画是他在四川美术学院念书时创作的,而创作的灵感来自绵延于四川北部的大巴山,源于罗中立与大巴山农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但人们可能不知道,《父亲》首次与观众见面就是在成都——1980年10月在蓉举行的四川省青年美展上。
“罗中立等杰出的重庆艺术家先后在成都设有工作室。多年来,他们活跃于成渝两地,成为推动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领军人物。”5月19日,川美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承纬教授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成渝两地本是一家,重庆直辖后,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了,但两地在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成渝两地美术家如何联手延续曾经共创的辉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呢?凌承纬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成渝美术深度融为一体
采访就从罗中立的《父亲》谈起。
1980年10月,四川省青年美展在四川省展览馆举行。宽敞的大厅里,陈列着青年才俊们的500余件新作,其中,罗中立的《父亲》受到观众青睐。
“展览开幕不久,《四川文学》的同仁打电话告诉我,整个成都都在谈论《父亲》。”凌承纬回忆道,当时他在重庆文联工作,为了一睹展览盛况,他特地坐了一夜的火车赶到成都。当他来到现场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簇拥着,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应《四川文学》之邀,凌承纬在观展当天连夜赶写出评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篇文章也成为国内最早发表的关于《父亲》的评论。
成都的展览结束不久,北京传来《父亲》在全国青年美展荣获最高奖的消息。
“很难说一些艺术家是属于重庆还是成都。”凌承纬说,梳理至今仍活跃在两地的艺术家,如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周春芽、庞茂琨等人的艺术经历,会发现他们艺术之路上都有着鲜明的双城色彩。
这些艺术家都是川美培养出来的。数十年来,川美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为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培养的艺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集中于成渝。在川美、西师有求学、任教经历的艺术家中,有不少人受邀到成都创办美术院系,为推动成都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成渝两地紧密的美术联系,有其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成都一度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大家内迁大后方的集结地。上世纪50年代,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在渝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美协重庆分会、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四川省美协;其后,四川省美协迁蓉。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都的美术院系合并到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
1997年重庆直辖后,两地文化交流频繁。“成渝美术已深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凌承纬说。
保持热情互动
美术交流愈加火热
采访过程中,记者被凌承纬书桌上的一部红色封面的画册所吸引。
这本名为《时代印痕·四川版画七十年》的画册,是2019年9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中收入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川渝两地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版画精品400余幅,可谓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性、艺术性的文献集成。这本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就是凌承纬,编纂人员中亦有多位来自重庆。
其实,成渝两地共同书写巴蜀美术史可追溯到30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四川省美协特邀凌承纬撰写《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撰写了序言,称该书是“四川省现代绘画艺术领域第一本重要史料专著”。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0720/389.html
上一篇:美术纯艺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下一篇:美术研究|无声之乐和儒道关系下的徐复观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