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美术研究|无声之乐和儒道关系下的徐复观及其

来源:美术文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内容提要】被视为20世纪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主体部分的十章内容中,只有第一章是“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其余九章主要是结合绘

【内容提要】被视为20世纪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主体部分的十章内容中,只有第一章是“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其余九章主要是结合绘画来论证中国艺术精神是由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所导出。对此,学界有不同的解读乃至批评。本文从古代音乐及乐论出发,揭示儒家的“无声之乐”和道家的“大音希声”所体现的儒道关系的微妙性和复杂性,以及这种关系在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折射,试图提供关于此书及儒道关系两方面问题的更多思考和启示。


【关 键 词】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音乐;儒家;道家;孔子;老子

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1](《论语 ·卫灵公》)按司马迁的理解,这句话很可能首先就是针对儒道关系而言,即所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不过,《史记》的《孔子世家》和《老子韩非列传》都提到孔子曾经适周问礼于老子,证诸其他文献,尽管对此事的时间及细节有不同的说法和认识,但其作为事实是难以被否定的[3]。


无论如何,这桩公案似乎也预示了后世儒道关系的微妙性和复杂性。这种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论研究中也多有体现,比如徐复观(1903—1982)的名著《中国艺术精神》(1966年初版于台湾),在学界广受重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4],其中特别容易引起关注乃至质疑的一个问题,就是徐复观作为新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在该书主体部分的十章(三十多万字)中,只有第一章(约三万字)是“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其余九章则主要是结合绘画来论证中国艺术精神是由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禅学亦与庄学相通)所导出[5]。

对此,学界有不同的解读乃至批评[6]。笔者以为,倘若把儒道关系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结合起来相互审视,将会给我们提供关于此书及儒道关系两方面问题的更多思考和启示。由于儒道两家及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都对音乐有特别的讨论,我们在此也就从音乐说起。


一、古乐及其节奏之“和”


作为时间性的艺术,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可再现,古代又没有后世的录音、录像等记录和复制的手段,所以后人已经无法得知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音乐活动的具体情形,而只能根据古代文献以及艺术史、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来推知其大概。此外,今人通常会把音乐区分为声乐与器乐,并将音乐区别于诗歌、舞蹈,但若就古乐的实际存在形态及其根源而言,声乐、器乐、诗歌、舞蹈其实难解难分,也就是徐复观所说的“本是属于同一血缘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第1页)。


古代的乐论对于古乐的这种综合存在形态也多有述及。例如墨家批评孔子及儒家“弦歌鼓舞以聚徒”(《墨子·非儒下》),“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7](《墨子 ·公孟》),可见儒家所传《诗经》不仅可以用来诵读,而且能够配合器乐、舞蹈来歌唱。又如《汉书 ·艺文志》的《六艺略》 “乐”类著录《雅歌诗》四篇,《诗赋略》“歌诗”类著录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后人统计为三百一十六篇),应当都是诗、乐合一的综合形态,只是前者为古代雅乐,而后者为新兴之乐,包括民乐和类似后世的燕乐;《诗赋略》又引古《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言外之意,则可以说“歌而诵者谓之诗”了;而且,《诗赋略》“歌诗”类著录的《河南周歌诗》七篇之后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之后有《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应该也是歌词与乐谱并录[8]。


其实,古乐的这种综合性的存在形态具有更为久远的渊源,正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中提到: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9]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0721/391.html



上一篇:加强合作交流 共同书写成渝美术新篇章
下一篇:「津门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

美术文献投稿 | 美术文献编辑部| 美术文献版面费 | 美术文献论文发表 | 美术文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文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