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千年之瑟:美术大师花40年时间,成功复制2400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古人对于美好、爱情的表达,并不想现代人这般直接,而是含蓄、委婉,却又十分动听。如“琴瑟和鸣”,可用来比喻和谐、美好、情投意合。出自《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
中国古人对于美好、爱情的表达,并不想现代人这般直接,而是含蓄、委婉,却又十分动听。如“琴瑟和鸣”,可用来比喻和谐、美好、情投意合。出自《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和瑟都是古老的弦乐器,早在3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就有瑟的传说,瑟的形状似琴,常与琴搭配演奏。在封建制度的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音乐的崇高追求丝毫不亚于今天之人。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声音美妙动听,有如珠落银盘,又如雀声鹤鸣。古代饮酒礼、射礼、燕礼中,都要用琴、瑟伴奏唱歌。
对于琴、瑟的制作更是充满了匠人精神,其精美程度、复杂程度、精准程度,是现代人都难以想象的。但其制作技术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就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古琴是出土于曾侯乙墓的素漆十弦琴,此琴文献未载,在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的科学发掘,令世人不仅是知道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曾国这么一个诸侯国,也震撼于就这么一个小小诸侯国的国君,在死后居然是有如此规模之大、之高、随葬品之多的墓葬。
在其墓室中还出土了12具彩绘的瑟,包括整木雕琢、半拼半琢和全部拼板。《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相传伏羲作五十弦瑟,黄帝改良为二十五弦。
相传有一天,黄帝听了素女演奏50弦的瑟曲后,悲从心生而不止,剑劈锦瑟,一分为二,于是以后的瑟便只有25弦,而且失传了制琴工艺。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18、19、21、23、24、25弦共六种弦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这首《锦瑟》令人心往之。
曾侯乙瑟均为二十五弦,每弦设有一柱,尾部有四根用来系弦的枘,按五声音阶定弦,可以演奏两个八度的24个音。但出土时,弦已朽佚,并还出土了1358枚琴柱。琴柱又称琴码,置于瑟面和弦间用于承弦调音。
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曾侯乙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曾侯乙墓出土的瑟,其弦已腐朽,但瑟身依然保存完好,长167.3厘米,首宽42.2厘米,尾宽38.5厘米。瑟首端有1个长岳山,尾端有3个短岳山,张弦25根,另有木质瑟柱置于弦下。
每件瑟的制作材料为梓木,造型美观、色彩绚丽,瑟身以雕、绘结合饰满饕餮主纹及蟠龙纹。但遗憾的是,经过了2400余年的时间磨蚀,除了瑟弦腐烂,包括琴弦的调音柱、调弦柱这些重要的文物信息已不复存在,无法得知它的演奏方式和实际音响。
虽然市面上已有根据曾侯乙瑟原文物进行仿制的瑟,但其音色究竟是否一致,不得而知。但从其仿制品的演奏中,也是令人深深感受到一些浓郁韵味,与古老的曾侯乙编钟音响配合协调美妙。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比建的花费了40年的时间才复制成功“曾侯乙锦瑟”,其长度、尺寸完全依照原件比例,包括纹饰也完全按原件复制,但其调音环节有所改动。复制后的曾侯乙锦瑟不仅能弹奏,且声音清脆悦耳。
中国先秦时期的乐器大多工艺精美,在外观上绘以线条复杂、意义丰富的纹饰,也表达了古人希望通过音乐来沟通天地的情怀。
曾侯乙墓所出土的大量乐器中,瑟只是其之一,最富盛名的的虽然是编钟,但其他乐器的发现和重要性不仅是填补了乐器上的一些空白,也揭开了许多古乐器之谜。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081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