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美术考古:边上学边“上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几天前,考古界新晋团宠钟芳蓉到北大报到了。 收到偶像樊锦诗先生赠予的口述自传后,她曾激动地连夜回信:…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
几天前,考古界新晋团宠钟芳蓉到北大报到了。
收到偶像樊锦诗先生赠予的口述自传后,她曾激动地连夜回信:…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人生浪漫,不过如此。
咔!
浪漫能当饭吃吗?
好问题。
01
美院里“考古”?
想当年,读到知名考古界段子手郑嘉励先生所著《考古者说》里的“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就等于上坟”这句时,心里忍不住赞叹:绝绝绝!
这本书是我某段时间的心头好,买来后连夜读完,心情愉悦。
作为一名从小就沉迷于分金定穴、龙岭迷窟的伪盗墓迷(其实胆子很小),对考古这件事充满狂热,但因孤陋寡闻和机缘未到,等到明白还有“考古”这个专业时已是时光不能回,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就读美院时发现居然可以通过“美术考古学”专业一圆儿时梦。
可,美院里咋考古呢?需要下墓吗?会用到洛阳铲吗?上课会学些什么?和考古是一回事吗?一定要去敦煌考察吗?毕业后能到哪些地方工作…
一系列问题涌上心头,怎么办?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核心问题实际是:好玩吗?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一年级博士王古今觉得挺好玩:“与以文献为主的历史专业不同,我们是有实践活动的,各种的考察,不仅仅是博物馆,还有遗址、寺庙等等,既是游玩也是学习,虽然会比较辛苦,但是过程中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就像开盲盒一样!”
她的校友、自福建永安的博士生许金凌则认为最大的快乐是成就感:“还原出土品的语境的尝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漫长的文献检索工作和一次次推翻自己的结论,但最后的结果会使人惊喜——原来一件文物通过我们抽丝剥茧的研究,能够反映历史的一些情况。”
她尤其记得每年的元旦晚会:“美院人文学院的老师有个惯例,每年元旦晚会都会表演各种反串节目,出演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剧本,特别颠覆老师们平日严谨的形象,几乎所有男老师都演过戴假发穿裙子的女性角色,就连贺老师(她的导师)都戴过辫子假发。”
看起来很欢乐?
NO,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02
缘分一道桥
美院不是北大,“考古”和“美术考古”也不是一回事。
“作为考古学者来说,做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干净一座墓葬中所有的物品,比如考古报告中,将陶器、玉器、金银器等等分型分类列出,一目了然,考察的是器物的分期以及形态演变等等方面。但以美术考古的视角来研究文物,则有多种视角和研究方法,看待一件文物的方法自然与考古学者不同,可能更多地不是研究文物本身,比如器型、纹样、色彩、质地等等,而是强调文物所处的当时语境下是如何使用或者如何被观看的。”许金凌的这段话相对清晰地说明了二者之异。
王古今对此的理解则是:首先要兼具“美术”与“考古”,但从史论研究的角度而言,现在的“美术考古”以基于考古发现的美术表现(或者说是艺术品)为更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美术考古'专业是对于更偏重于出土品而非传世作品的研究方向。”在她看来,“美术考古”不是考古,虽同有“考古”二字,但从具体工作内容来看,实与考古无关:“考古虽然也有理论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发掘,材料及其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的文物保护工作。而且考古的范围不仅仅是艺术品,各类材料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对象,所以考古专业的学者除了‘美术考古'之外,别的领域也会有涉及。但是美术史论中的“美术考古”,是在考古工作者完成发掘工作之后,对于其中各种带有艺术性的发现(实物或者壁画)的更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需要考古发掘中得到信息,并在这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对材料,对考古发掘对象,对发掘对象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等等多方面问题的考量。”
二人的理解内核较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美术考古学”在国内学术领域的现状。
北京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中央美术学院(老美院)
其实,除了与“考古学”存有差异,在美院,它与“美术史”与也不完全相同。
许金凌认为二者的研究对象是重叠的,但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别。王古今则觉得相对而言,“美术考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因为可用材料相对较少,这会使研究的不确定性增强,有不少问题无解,同时:“相比书画研究、现当代研究的人而言,美术考古方向的研究人员还是少的。”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0930/547.html